本文为东西电影研究组依据外媒报道和自身研究整理,转载请联系东西文娱(微信号:EW-Entertainment)
关键词:MoviePass|院线|B2B2C
导读
今天电影圈的大事是电影票房2月已破100亿,放诸全世界,这又是一个奇迹。
对于清醒的人来说,奇迹不需要渲染,而是需要深挖背后的角色和根本的驱动力量,甚至提前判断下一步的走向。
剔除掉需求端-买方消费市场的权重,回到供应端-卖方市场来看,在这100亿中,突破了口碑边界的电影,实际上背后的驱动,更多的是宣发,以及最为重要的,院线渠道之间的竞争。
当下,有实力的院线正在以强势地姿态介入到电影制作环节,用资金加资源的方式,牵制着电影的走向。但除了更多介入电影制作,参与投资,被视为“传统势力”的院线是否还有其他的模式可以拓展,实现突破,以与电影数量高度协同的方式参与观影人数的活化,促进流动?
毕竟,随着电影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(虽然还没达到),电影的数量有望进一步走高,电影市场同样也终将面临美国电影市场一样的问题,一边是观影人数持续下降,一边是大量电影无法与观众见面,纵然美国电影市场厮杀沉浮已数年,并形成院线类型和规模的高度分化,从而做到消费者观影口味的细分化,但在面对观众离开电影院,回归家庭,走向iPad、手机时,仍然是无能为力的。
在未来解决电影工业化背景下产量与观影人数冲突这一问题上,此前东西文娱曾关注的区块链公司Streamspace,似乎提出了一种解决的路径,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,同样无法解决电影院线的问题(相关链接:文娱区块链应用专题|StreamSpace创始人问答:区块链可以帮助大量“非头部”电影变现),甚至还会对中小院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。
又其实,不管对于中小院线也好,还是大型院线集团,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消费者可以回到电影院,并且形成观影习惯和消费习惯,这是所有院线商业模型最基础的逻辑。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,被抛弃只是谁快谁慢的问题。如果,再将去中心化的消费习惯考虑其中,院线这种颇有中心化的观影方式,能不能站得住,届时也将是个大问题。
在去年CineAsia,以福克斯为代表的六大院线曾经系统性的讲过可能面临的变化,或许有些答案(相关链接:福克斯副总裁演讲实录:我们对院线的思考和期待|CineAsia专题. 一场三大院线和好莱坞两大巨头的对谈:如何吸引观众重回电影院|CineAsia专题),不过,今天要分享的MoviePass,可能是一种更直接的答案。
MoviePass用一种很简单的套票(实际上背后有场景、流量控制、灵活定价等一系列算法模型支撑),甚至对赌的方式,帮助院线完成电影的分发,不仅成功地让中小院线对其产生依赖,更是让大型院线对其也有所忌惮,并对业绩表现带来了重大的影响。
如果要给MoviePass找一个对标,可能更像是美团,但MoviePass的价格策略和市场策略更多地是一种本地场景+流量包的概念。
当然,考虑到美国电影院线的数量和竞争程度,MoviePass的模式或许并不适合当下中国,但不失为一个思考的方向。MoviePass其实就是深入到产业环节,用B2B2C的方式实现了从0到1。
而在深度了解MoviePass的模式之后,就会发现B2B模式,其实核心有两点:第一,解决B端问题,让B端对你产生充分依赖;第二,B2B彼此之间力量博弈的关键在于有没有2C的能力,2C的能力将直接决定话语权,而2C的背后,根本的是,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,并用匹配消费者行为的运营模式和结算模式,实现与消费者行为变化的一致。
正如MoviePass CEO所分享的一样(见第四部分),如果follow the money 是第一法则,那follow the customer 则是比第一法则更为重要的根本原则。
下文正文,欢迎留言批评。
MoviePass商业模式
Moviepass以每月9.99美元的会费实行订阅制,年度重点项目会有优惠特供活动,曾被认为是“电影院版的Netflix”,通过支付固定费用,用户可以前往全美91%影院中的任何一家观影,每天观影上限为1部。
但基于现实生活中,不是“用户每个月饱览30部电影”那么简单,所以Moviepass开始推行通过下载Moviepass的app,用户登陆后都会与唯一电子邮箱绑定,然后公司会向用户寄一张实名登记的Moviepass专属借记卡。在用户决定了观影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后,这张借记卡会在指定影院的100英尺范围内保持30分钟有效,用于用户买票。
通过借记卡到现场付费的新策略,于2017年夏天推出,使得观影成本从每部15美元(约95元人民币)降低到每部8.73美元,对观众来说这几乎等于“送票”, 属于“倒贴钱”请观众看电影,好处是该业务起步很快,目前订阅用户数超过150万。而五、六年前,Moviepass每月会费还是40美元,主要针对电影“发烧友”推出,这一人群占到全美人口11%,平均每人每年观影18部。
对于初创的互联网公司来说,投资主要服务于市场营销,伴随用户的增长,积累足够的势能和广告定价权,逐渐使成本更可控、收益呈数十亿增长。事实上,像Moviepass一样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用户基础的策略,在欧美市场很常见, Netflix计划80亿美元投资内容必定需要借助资金支援,Facebook虽然内容免费, 但通过出售广告位和用户数据成功变现。
MoviePass模式的关键基础
Moviepass的发展与影院的诉求是共生的,但各类型影院对Moviepass的态度存在差异,基本分为三派:三大连锁院线(AMC、Cinemark、Regal)、中档组(例如拥有800个屏幕的Marcus剧院)和50个小型连锁影院(小众独立院线)。
许多中型和小众影院明白,Moviepass是他们的救星:虽然,市场上偶有票价上涨票房上涨的情况,但是伴随影院观影人数逐年以个位数百分比下滑, 过去的十年里,只有其中一到两年的票房收入出现了轻微上扬,更别提2017观影人数较前年同期下降6%。
对此,院线的策略是——每年票价平稳增长25%,也就是说每年平均票价增加40美分(约人民币2.5元),总的来看,在过去的18年,票价基本翻了一番。但一边是票价上涨,一边是用户流失,再这么下去是死胡同,所以小众院线都在竭力争取市场份额,致使其片单和大众院线别无二致,而对于小众院线来说Moviepass就是重振旗鼓的新出路。
小众影院通过与Moviepass联手营销,消费者观看小制作电影的几率提升了一倍,对于文艺片影院来说是很大的利好,就好像按照原计划《星球大战》一定要看,但有了Moviepass,观众会考虑挤时间去把《淑女鸟》也看了,绕过了“非此即彼”的境地,Moviepass的宣传重点不是针对大IP电影,而是促成观众去影院看原本选择在流媒体推迟观看的小影片,这也是中小型影院对Moviepass尤为支持的原因。同时,Moviepass也会与中小型院线进行转股交易,从而获得非票房收入的分成。
在众多策略中Moviepass主要做到了低价,类似于批量销售的方式推动票房。例如来到一家影院,一下买下10张票,往往影院会给20%-25%的折扣,还有多元联合营销,去Costco购买了院线手册可获得票价折扣的活动,这就使本地院线往往都有票价优惠,对于逐渐增加的合作院线,Moviepass正在试图实现基于具体的观影时间、日期而变动的折扣政策,提升空座时段的观影流量。
相反,AMC、Cinemark、Regal三大院线对Moviepass提的建议往往是排斥的。以旅行折扣为例,当旅行折扣网站Orbitz、Travelocity、Expedia最初建立时,航空公司和酒店行业也很排斥,他们想与用户建立一对一的联系,而不是通过中介机构,现在大院线也是这么看待Moviepass。 Moviepass模式,就是介入到了消费者和院线之间,消费者不再拘泥于某一家院线的会员制,而是酌情在多家院线间做选择。
由于Moviepass直接全价购票,AMC、Cinemark、Regal对Moviepass没有直接的制约手段,但院线自家的会员服务在价格上显然不具优势,同时,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看什么电影,而不是选哪家院线。
不过,鉴于AMC还在增加大型影院建设,Moviepass要做的就是强化自身定价权,突出自身为院线带来的利好,而考虑到AMC的受欢迎程度,Moviepass还是很想和AMC合作,关键在于如何再给订阅者便捷和优惠的同时,向AMC证明合作的重要性。
在过去的30天,Moviepass 从AMC购走了100万张票,价值接近1100万美元,但Moviepass的消费者称通常在AMC的开销总是很高,平均每次在AMC消费12美元(约人民币76元),而通常观影只要4.88美元(约31元)。
不久前,Moviepass从入驻了的660家AMC影院中撤出了10家,撤出原因是影院周边太多竞争对手聚集,比如Regal、Cinemark和独立院线。
通过从个别院线撤出的行为,Moviepass一方面,是基于自身的运转体系,充分考量人流量所带来的影响,并可以重新分配,但另一方面,也是向AMC表明了Moviepass的实力和立场。目前,很多分析,已经将Moviepass的数据视为关键参考维度,并纳入到测算模型中。就比如有分析预计,AMC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营业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10%左右,这一结果是通过综合计算Moviepass的优惠购票数量、全价购票数量、AMC财报的利润率的结果。 事实上,Moviepass为AMC第一季度营业利润贡献3400-3500万美元,占AMC美国业务总利润的62%。
Moviepass目前从院线撤出还在进行中,过程中确实面临消费者质疑,从一些热门高流量院线撤出,用户开始犹豫要不要订阅,使Moviepass的用户增长面临风险,但亦有分析认为,采取激进策略强化定价权是有必要的:站在院线的角度上说,结构性问题已经迫在眉睫,Netflix的用户日益增长,缩短窗口期减少人们在剧院的时间,是院线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,而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, Moviepass已经证明了自身帮助AMC实现了客户访问量翻番,优惠购买的数量增加一倍以上,带来了实质性的利润增长。在这种境况下院线还不愿分享增加的利润,对Moviepass来说是不合逻辑的。
而且,这背后还有一个有利于Moviepass的趋势是:消费者是变化的35岁以下的人都是在订阅模式下长大的,不会再以“照菜单点菜”(A la carte)的思维看待娱乐。
从整个电影产业来说,院线是目前唯一一个还没有彻底转型的传统业务,主要是涉及的旧有利益太多,希望保持较高的价格但是对未来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清醒的认知:比如,是否每年都要提价?提价到30美元时会发生什么?这些院线自己都没有答案。当然,院线也想通过完善设施、餐饮推动影院流量/频率增长,但都不及Moviepass高效。
MoviePass盈利逻辑
目前Moviepass由于费用低廉尚处于亏损阶段,长远的商业逻辑是——随着时间的推移,用户观影频次会逐渐降低,Moviepass从中赚取利润。消费者的时间有限,现在能做到每天到电影院都看一部的人很少。
在推动电影消费方面Movie pass是有功劳的,过去,美国本土89%的观影者平均每年只看4-5部电影,加入Moviepass后,他们观影量增加了一倍之多,达到平均每年10部电影的消费量,已经接近实现每位订阅者平均每个月消费一部电影,另外,占到人口11%的电影发烧友在订阅Moviepass后,从每年去电影院18次增加到了每个月去3次。
MoviePass的目标是在订阅和产品成本的基础上达到收支平衡。在提升消费者体验过程中,也在逐步学习如何向消费者推销电影。
电影公司对小电影的营销方式非常低效。 近期,Moviepass购走了全美1/19的电影票,而后通过恰当的宣传,Moviepass成功地实现了买1张票的基础上,再卖了10张,这对被宣传电影来说意味着5000万美元的票房。基于这样的收益,Moviepass作为更高效的市场营销者,获得了电影公司支付的报酬,Moviepass成为电影公司的新宠(尤其是小成本影片方面),近期几部热门新片《移动迷宫》、《淑女鸟》、《我,花样女王》都是如此。
(烂番茄年度最高评分,金球奖最佳女主,奥斯卡热门)
但回到消费者这一端,Moviepass看似“市场营销”行为背后并不需要额外增加太多的成本,甚至可以通过产品自身的协同,进一步降低成本。在Moviepass模式没有出现前,最常规的习惯是,人们往往选择推迟观看一部影片,等影片在Netflix、HBO、Hulu上线了再看,而使用Moviepass后,很多订阅用户多数都在找电影看,所以对“影片推荐”不排斥。通过发推广邮件、在app 上突出显示推荐影片、在社交媒体上宣传,Moviepass的用户对这类信息响应度就很高。
在成功推荐后,Moviepass并不是通过用户提供免费的观影套餐(如送爆米花等活动)来增加用户粘性,而是通过提升观影场景体验的方式来实现用户的拓展。目前,Moviepass已在努力实现为订阅用户打造私人影院和高端影院服务。
就进度而言,Moviepass远超预期,Moviepass曾将公司的一半卖给了数据分析公司,合同中协议:如果在18个月累达到15万用户,Moviepass将获得2000万奖金,而实际情况是只花了两天时间就打到这个目标了。
某种程度上Moviepass很像是Groupon团购网,买一送一的政策并不合算。通过购买1/19的电影票,Moviepass已经承包了价值110亿的票房业务,Moviepass一直在资金储备上很充足,有资方愿意一直陪伴Moviepass到现金流为正,基本在2018年底会实现这一目标,关键就在于积累足够的用户,同时在一个更低成本的市场区间里,获取更多的订阅者。
要注意的是,直至今日,Moviepass尚未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广告宣传。根据披露的数据,为了覆盖现有的150万订阅者,Moviepass前前后后只花费1.1万美元在社交媒体上宣传,但不是以广告的模式,只是针对不同品味的用户进行宣传。不过根据规划,2018年, Moviepass就要开始广告推广了。
Moviepass CEO的观点:Moviepass为什么而存在?
Moviepass现任的Peter Kafka在一年半前加入,此前曾在Netflix、Redbox (DVD自助租赁亭服务)任职。Peter Kafka对于Moviepass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规划,曾做过明确的分享。分享如下:
“从Netflix和Redbox的工作经验中获得的关键体会是:一,深入关注消费者需求。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过去已有的做法已经做到极致了。看到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东西。关注消费者。关注客户想要什么。在Netflix要是只做租碟,现在都还还在靠滞纳金过日子。
就好像健身房制度一样, 要的不是客户来,而是要客户持续保留会员资格。 这实际上是我们赚钱的方式。电影租赁业务是基于电影成本高昂且难回收成本展开的。电影租赁占到营收的15%-20%,基本上全部都是盈利,但公司仍旧思考创新,通过去除滞纳金,直接消除了用户租碟迟还时的焦虑,同时引导人们开始尝试观看在旧有“点单”模式(A la carte model)下不曾想过观看的电影。
这也是Moviepass 建立的初衷,减少人们选错电影的担忧,选错了可以隔天再看一部。
第二,找到比其他竞争者更擅长的一点,并专注深挖这一点。对Netflix来说就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最大的内容库存。Moviepass很清楚,自己要成为大众消费产品,需要更广泛的受众,不仅限于电影的狂热爱好者,后来进入公司的人开始不断强调规模,这一点也得到了大股东Facebook高管的支持。”
Moviepass 的未来规划
在2011年公司建立之初至今, Moviepass还没有实现现金流为正,但总收入已经增长到900万美元左右,由于对现金流的需求巨大,目前多数院线处在积极接受的状态。
Moviepass尝试多种套餐定价,针对不同荧幕采取了9.95—99美元不等的套餐,Moviepass的商业潜力是十分巨大。Moviepass的增长速度超过了Spotify,没有免费试用的营销,却是当下是增长最快的娱乐服务,从传媒公司到制片厂到大型组织,都在积极与Moviepass联系,所以正如此前所说,在现金储备上Moviepass并不愁。
人们不去看电影的主要原因其实并不是票价,票价只是一次出行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,外出还需要产生一系列附属费用,因此,Moviepass未来还将提供出观影意外的附加服务,可能包含小时工、交通、餐饮服务,通过Moviepass的专属借记卡消费,提供例如“使用我们的支付系统可得一道免费开胃菜”的优惠,建立起Moviepass的生态系统。
▲
前期问答实录
(点击链接或图片直接阅读)
SnapchatQ4财报回顾|视频内容对于社交平台的价值:衍生广告形态、对冲创新风险、增加用户留存时间
七创社创始人曲晓丹问答实录|原创二次元爆款《凹凸世界》衍生品成功变现背后:仅靠IP立足违背动画盈利逻辑
▲
关于东西文娱
Glocal视角的文娱观察,“价值”导向的文娱分析